: 以前台灣的文人雅士先輩們
: 使用台語流利的唸出文言文
: 不是一件令人大驚小怪的事
: 但是現代的某些年輕人
: 使用國語流利的唸出文言文
: 都有些問題了
: 更遑論很少使用的台語
: 現代人要如何使用台語
: 流利的唸出文言文呢?
大家好,小弟藏書界竹野內豐,來聊用台語讀文言文的兩三事。
先稍微講點入門知識,台語可分為文言音(又稱讀書音、文音)和
白話音(又稱講話音、語音)兩種。
而且台語和閩南語是漢語語系當中,「文白異讀字」最多的語言。
文白異讀字就是說,同一個字卻有文音語音兩種讀法。
以國語來舉例,「廈」有ㄒㄧㄚˋ(讀音)和ㄕㄚˋ(語音)兩種念法,
「白日依山盡」念「ㄅㄛˊ」日依山盡等等。
而在台語當中,這種有兩種讀音的字太多了,
例如: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台語語音念成:
tsit8 ji7 sann si3 goo7 lak8 tshit peh kau2 tsap8
注:「二」只能念成ji7或li7,念成nng7(ㄌㄥ)的字是「兩」。
台語文音則念成:
it ji7 sam su3 ngoo2 liok8 tshit pat kiu2 sip8
除了「二」和「七」沒有文白異讀之外,其他八字都有。
而這種一個字有兩種讀法的情況,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最早閩南語只有語音(上古音),後來唐末又有大量移民入閩,
帶來文音(中古音)。
不同時代不同的移民跑進了福建,新舊兩種語言混雜,怎麼解決?
吵什麼,不會參在一起做成撒尿牛丸嗎?
於是,40%的字居然有兩種讀音的世界上最難語言閩南語就誕生了!
再舉兩個字做例子。
「方」字原本念「png」(ㄅㄥ),後來從北方跑來一票念成「hong」(ㄏㄨㄥ)
的人,所以今天「方向」的「方」就念成hong了,只有當姓氏時才維持念「png」。
(因為姓氏的形成,大多在上古時代就有,所以念上古音。)
但是就像「阿扁錯了嗎」阿扁都會講成「阿扁臭了嗎」一樣,
舊語言轉換新語言的過程中,總會有個過渡音,以台灣近代的例子來講就是台灣國語。
閩南語的「方」在從「png」轉成「hong」的過程中,有人發音不標準講成「hng」。
結果這個語音頑強的跟某些詞彙黏結,至今尚未轉換。例如「藥方」(ioh8-hng)。
「石」字原本念「tsioh8」,就是大家熟知的石頭的石。
後來北方講官話的人跑來念成「sik8」,
結果過渡期有人舌頭轉不過來念成「siah8」,
就是閩南語「石榴」(siah8-liu5)的石。
文音成為讀書的標準聲音,一般不識字的民眾其實也無緣習得。
能用文音講話,事實上是讀書人的某種特權,
但是隨著人們刻意學潮到出水的文音、讀書人漸多等因素,
許多字的文音其實已漸漸出現在一般口語,甚至取代了語音。
例如「涼」大家知道讀成「liang5」,但其實這是文音,
語音讀成「niu5」(ㄋㄧㄨˇ),
陣頭中走在神轎前舉的那支圓圓的東西就叫「涼(niu5)傘」。
http://www.phhcc.gov.tw/uploadimg/pubpenghu/comm/201603241638223.JPG
那例如「全」大家知道讀成「tsuan5」(ㄗㄨㄢˇ),其實這也是文音,
語音讀成「tsng5」(ㄗㄥˇ),台語形容完美叫做「十全」(tsap8-tsng5)。
扯遠了。拉回學習文音這件事。
不管今人或古人,要學文音,都必須在特定的場所(例如私塾)才能習得。
習得文音,才能讀文言文,罵三字經用語音鏗鏘有力,讀三字經用文音抑揚頓挫。
https://goo.gl/7VZLsi
會讀書,才能寫詩文,才能考科舉,才能噫好了我中了。
最起碼的,規規矩矩寫信,也要用文音誦讀。
https://goo.gl/6VL6ZM
今日其實仍有一些有漢學底子的「老仙仔」還在開班教授,
家父在嘉義就有在教。
這是去年家父教我女兒用文言音讀「空城計」。
https://goo.gl/vK3KJG
文音和語音都是閩南語的文化根柢,都是語言的歷史沉積層。
可惜文音在現代教育取代私塾之後,沒落甚快。
許多人不尊重受過漢學訓練的老師,自以為從小講台語就是懂台語,
才會在年初發生說出「自自冉冉用台語念就是自自然然」的笑話。
後天失調加上不尊重專業,台語的文讀音系統大概就差不多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