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9日 星期日

言葉之庭



(1) 結果他們還真的走到了----竟然是這對胃痛最有理的CP

言葉之庭小說的最終話篇名是"如果能走到更遠的地方",呼應動畫版最終處秋月的心聲:"いつかもっと、もっと遠くに歩けるようになったら・・・会いに行こう。"(如果有一天,已經能夠走得更遠更遠了,就去見她吧。)而這對CP還真的就一路走到更遠的五年以後,迎來了新海誠之前作品中罕見的結局。這使得討論這部作品的結局相當有趣。

最有趣的地方之一,就是雪野與秋月這對CP,其實是客觀條件上最不可能在一起的一對。也就是說,如果這對任何一方放手了,都有非常強的正當性,都可以被理解,並且符合社會常識期待。

原因很明顯:兩人相差12歲就算了,差距還發生在男方15歲,正要進入青春年華好時光,女方27歲,再等待蹉跎一下就過了30大關。更要命的一點:這是師生戀。雖然男方沒有直接當過女方的學生,表白的時候女方已經辭職。但是人言可畏,一不小心就可能再次毀掉女方的前程。

簡單的說:如果新海誠在樓梯場景之後直接給這對CP一個在一起,那就等於進入魔女的條件。小眾文化或許可以寬容,主流社會不可能接受,教師家長團體搞不好還出聲抗議,甚至文部省都會有話想說。

不過就算門當戶對,新海誠大概都不會給個不胃痛的結局,更何況胃痛有理的CP。反過來說,新海誠要救這對CP,相對難度也是最高,特別還要有說服力,讓兩個人主客觀上看來真的可能長長久久,但又不會"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這就是言葉之庭小說要處理的困難議題,而我覺得新海誠最後處理得相當成功。


(2) 通過社會接受的窄門----等待、忍耐、風險、賭注

電影版的最後,秋月在寒冬落雪中的涼亭讀著雪野的長信,讀到"希望溫暖的季節早日來到"的時候,陽光破雲而出灑到信紙上。雪野從教書的教室往外望,看到開始飄雪的海上,厚厚的雲層間有透出陽光。秋月離開時,四周蕭瑟的公園仍是被陰雲壟罩,只有涼亭被陽光照亮。最後一幕,秋月走出涼亭,在雪中留下一個人深深的腳印。

寒冬、落雪、厚雲是甚麼?就是社會的眼光與壓力,或者說,在兩人之前高聳的"現實之牆"。雪野來信的最後一句話,與破雲而出的陽光,都暗示著希望。但是嚴峻的現實不會輕易改變。要有取回幸福的希望,秋月必須一個人開始走向漫長的考驗旅程。

要消解掉主流社會的"不可接受",底線大概就是小說所設定的"畢業前兩人只能偶而書信連絡"、"不能談論感情";要社會比較沒有話說,需要"男方畢業,20歲以上";而要社會覺得這雖然比較異常,但是OK,甚至願意予以祝福,就必須加上"男方有不低於女方的社會地位"。

這些條件,秋月在小說的最後都達成了。但是在兩人分離時,這些條件都帶著莫大的困難與風險,也就是在小說中反覆提及的"風險"與"窄門"。

如果說秋月在動畫公寓場景展現出感情剛烈熾熱的一面,在小說最後展現出的就是超逾常人的堅忍體諒一面。從故事中來看,他顯然非常清楚這些社會條件,以及如果逾越某條線的話,可能會對雪野造成的困擾,甚至傷害。更重要的是,他能夠辦得到:耐心等待雪野先寫信來,在畢業前嚴守間隔長時間的書信聯絡,忍耐著不安而不去碰觸對方的感情議題,知道對方如果選擇先成家也是必須接受的結果。

好孩子不要學,秋月有練過。秋月在整個故事中表現出驚人的成熟,15歲的秋月,大約有18-20歲的心智。如果在情商上,恐怕更遠超過許多20幾歲的"大人"。(故事結尾時20歲的秋月,心智上的成熟度與社會地位都能跟30幾歲的人抗衡而不遜色。)

無論如何,在另一邊,雪野也面對著女方的"風險"與"窄門"。當她決定不主動結束這段關係,甚至要看看最遠能走到哪裡的時候,就註定要在分離兩地,只能偶而書信連絡,而且不宜再確認彼此心意的嚴苛條件下等待至少五年以上。在這中間,如果秋月轉而去追尋自己的青春美好的話,失敗!到了最後,如果秋月不能成為一個社會可以接受的對象的話,失敗!一旦失敗,就雪野所處的客觀環境,可能就是在追尋人生伴侶上難以補救的情形,賭注不能說是不大。

新海誠不能揮一下魔杖,就告訴我們秋月與雪野都是盲目下注與輕鬆等待,然後一到五年後,這些問題就神奇地被克服了。他必須在主客觀條件上說一個合理的故事,這個窄門是如何被通過的。


(3) 光!就是那道光!----關鍵的第十話,秋月媽媽的心情彩蛋

支持雪野與秋月的主觀條件,在光之庭園共度的雨天時光,特別是贈書量足那一天的衝擊,對於彼此的溫暖與救贖,當然是重要的基礎。但是結局也可能是兩人在高聳的現實之牆之前放手分開,然後懷抱著珍貴的回憶支持彼此繼續走下去。

事實上,新海誠在第五話中描述雪野離開公園時的思緒,就暗示了她朝這樣的方向思考。在第九話前半,雪野的自語更是說出了她原先就是這樣的打算:雨停之刻,就是美夢醒來之時,最好的情況就是傷害較少的靜靜結束。雪野的心意在何時改變?改變如何?我們當然大概猜得出來,不過小說給了更清楚的交代。

在動畫ED與小說ED之間,小說插入的第十話是秋月媽媽視野。秋月媽媽見證了秋月在五年之間的堅持、獨立、勇氣、沉穩與快速成長,告訴我們秋月是如何通過了窄門來到彼端,當然也讓我們放心說原來秋月家看待大一輪的姊弟戀根本家常便飯,秋月媽媽將是個超好相處的未來婆婆沒有問題。

不過,不只是這樣。這一話的標題是:"大人追不上的速度。兒子的戀人。不會褪色的世界。"前面說的,只是標題的三分之一。這一話的秋月媽媽,除了替讀者當秋月的觀察者之外,還以年長女性的身分,替雪野(以及心意相通的秋月)代言。

在小說的353-354頁,秋月媽媽望著遠處天際線的黃昏閃亮景色,回顧自己當初決定生下翔太時望著遠處的光芒下定決心的心境:"我其實沒有半點魄力、覺悟或準備,只是決定要這麼做而已。規避風險啦,讓人生多一點選擇啦,這些想法早在不經意間忘得一乾二淨",以及362頁的最後:"我忽然想起天際線閃閃發光的景象,當時的光芒永遠不會褪色,那一瞬間的光輝將永遠照耀著我的路途。"

新海誠在這裡藉由秋月媽媽心境回顧的彩蛋,替我們確立了動畫終末幾個重要場景的作者詮釋:兩人在樓梯平台緊抱痛哭時,天際線的閃亮光芒不只是兩人確認心意的雨過天晴,還是兩人下定決心的見證跟照耀前路的祝福。另外,片終主題曲響起後,在雪野回四國的那天下午,秋月在電車上平靜地看出電車窗外,雪野在月台上沉靜看著同一個閃亮的黃昏天空,小說也替我們確認了那是兩個人下定決心的表現。

秋月媽媽提供的心情彩蛋不止於此,另一個彩蛋是她與小男朋友的相處,從不吃醋、不生氣的男友讓她想到的是:"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歡我?究竟是愛我很深,還是純粹漠不關心?"這裡讓我們看到了秋月在樓梯暴走的影響,不只是擊破雪野的AT力場,還讓雪野確認秋月對自己愛意的厚重深度。

如果說光之庭園的第一次衝擊帶來雪野與秋月兩人的相互救贖,那麼公寓的短暫幸福體驗與樓梯的大吼崩潰緊擁就是第二次衝擊,帶來的是兩人要挑戰走得更遠的決心。小說第十話不只是從電影停止的地方往下接,還往前詮釋了電影終末關鍵場景的意涵,是兩人決意追求的不褪色的世界。先來的電影場景與後到的小說詮釋如此緊密扣合,雖然電影是胃痛向開放結局,HE理應是新海誠一開始就有考慮的選項。


(4) 回來現實考量----有夢想跟目標很重要,武運昌隆很重要,工作與家庭條件配合很重要,能好好照顧別人很重要

我們很多人搞不好也曾經看過那道光,想像過不會褪色的世界,可是這樣的浪漫衝擊就能迎來HE?會不會太不符現實?會不會對新海誠過往作品的CP也太不公平?

簡單的說,新海誠設下了許多高標障礙。首先,前面說過了,身為男主,你必須有秋月的超早熟、超快的成長速度、過人的情商、冷靜的思考、驚人的堅忍、毅力、獨立與行動力、然後還要具備令人感動的體諒與溫柔。

最關鍵的是,愛情不能成為全部,而是成為支撐夢想與目標的力量。對於秋月來說,雪野站在他成為專業鞋匠之後的彼端等待;對於雪野來說,秋月讓她有再度站上講台的勇氣與努力取回自己教師夢想的力量。如果這兩個人之一只有戀愛腦,成天患得患失、反反覆覆、需索不休,那麼這對CP應該不到一兩個月就燒完了,甚至又是混亂收場。如果是這樣,雪野一開始的"大人的打算"還比較有道理,設法平靜結束真的是對大家都好。

就說一件事:第十話的秋月媽媽,從沒看到兒子吃不著睡不下,成天憂愁噓嘆,荒廢度日的情形,而是秋月料理家務做飯打工,一切正常。她所以猜到秋月有個深深戀慕的對象,並且是可能大十歲以上的女生,還是因為秋月有天忽然拿出一雙高一學生根本做不出來的美麗高跟鞋,嚴肅地請她評價,從造型設計上猜到的。

從現實面來說,因為兩個人都在為了夢想與目標努力奮鬥,所以四年九個月的時間就沒想像中那麼難熬。秋月用了兩年半完成留學義大利的目標,雪野花了同樣時間考上公立高中教職。再來的一年,一個在適應生活、學習語言、申請學校、打入製鞋專業世界中奮鬥,一個要適應新的學校與新的挑戰。到這裡三年半過去,兩個人已經可以不那麼顧慮社會的標籤而比較頻繁通信。再過一年秋月20歲,委婉地跟同樣也在等待秋月成年這個關鍵時刻(日本社會認定20歲為成人)的雪野提出了想要見她。這樣的時間過程是有說服力的。

當然,這裡絕對需要武運昌隆,特別是對於秋月,走的一直是孤身一人高風險高報酬路線,除了媽媽以外,身邊的"大人"們都想勸他選擇安全的道路。這些"大人"們所講的不完全是杞人憂天。不過新海誠在這裡動用了作者的上帝特權,讓秋月一路過關斬將。(當然,秋月最武運昌隆的一點是,他的職業夢想目標正好讓他為灰姑娘造了一雙美麗的鞋子,還從腳往身體對灰姑娘設下了感情結界。作者可動用的命運女神微笑莫過於此。)

現實中,同樣需要武運昌隆的是家庭與工作條件配合,這一點新海誠也特別照顧到了。秋月家接受12歲姊弟戀當然沒問題,至於雪野,設定是她自己一人在四國家裡照顧逐漸年邁的雙親,工作又釘在瀨戶內海島上的公立高中,這種情況找適合對象會相當困難,特別是對方的工作最好還是能配合雪野不必經常到處跑,同時能入贅最佳。一個家裡有哥哥嫂嫂、家長心胸寬大、專業手藝厲害還能穩定顧家的製鞋工匠小男友顯然是非常難得的選擇。

從年紀來看,雪野冒的風險也很高,不過在電影裡面,秋月不尋常的家事與做飯能力一直被凸顯,秋月媽媽在小說中又再見證一波。沒有公園的便當跟公寓的蛋包飯,雪野的幸福感跟決心可能要被打不只五折。認真來說,雪野真的最後能夠招贅秋月也算是賺到。很客觀的來評估,雪野冒著高風險,不過期待的算是相當值得的高報酬。

無論如何,話說回來,秋月與雪野57個月的等待,真正面對的成本是甚麼?小說中透過與不同在社會眼光中"正常"配對的反覆比較,一直在討論這個問題。如果不能珍惜信賴對方,或缺乏前進的力量,或無法下定決心,或個性始終不合,或客觀條件上不能配合,不只是情侶,就算是夫妻都可能分開。從這一點來看,在動畫結局中已經能夠肯定自己找到對的人的秋月與雪野,在選擇上的真實成本,或許也並不是太高。


(5) 成長才能不再錯過幸福:相遇對的人,成為對的人

新海誠在小說後段對上面種種現實問題都做了設定與交代,提供了結局在主客觀條件上的說服力。這還是同一個新海誠:胃痛結局反映出無情的現實,不那麼胃痛的HE條件也必須通過嚴酷的現實。秒五結局反映出常見的真實,言葉的結局仍然是一種真實可能,雖然到達這種可能的倖存不易,條件很高。新海誠在言葉之庭小說最後給了一個空前的溫暖結局,但對這樣的可能性設下了嚴格的高標條件。秋月與雪野這對CP,正因為處境最是不利艱難,所以反而成為能夠展示如何符合新海誠HE條件要求的理想型態。

新海誠在之前的作品想傳達的可以說是:"錯身而過的戀情才會讓人成長",但是成長是為了甚麼?失去的意義又在哪裡?言葉之庭的最終定調結局,所傳遞的訊息是:"成長才有可能不再錯過對的人,失去過的幸福再得到會更知道珍惜",以及"能夠被祝福的艱難戀情,彼此都必須是值得對方等待的人"。

言葉之庭的最終結局讓我聯想到Clannad,這種結局不像秒五,在你心中深深刻下一刀,與你生命中可能最沉重的經驗共鳴激盪;但是這種結局在讓你感覺溫暖並衷心祝福故事中CP之時,也希望自己能夠成為更好的人。

失去與成長是新海誠作品迄今的不變基調,但是允許更豐富的訊息與可能性,才能允許更多的敘事空間與觸動人心的面向。從這個意義來看,從言葉之庭的動畫到小說的結局延伸,應該可以算是新海誠創作上的一個轉折里程碑。


(6) 向足控之庭致敬----小說中的鞋子與月亮彩蛋

如果有人願意看這個拉拉雜雜,像在向樹洞裡面講話的漫談到這裡。作為感謝,最後野人獻曝,提供兩個小說中發現的小彩蛋,向足控之庭致敬。

第一個是,小說結局最終秋月在背包裡面帶著承諾之鞋與雪野重逢。秋月穿的鞋子是"自製的雕花皮鞋"。甚麼是雕花皮鞋呢?當初雪野送給秋月的書,封面的那雙男鞋就是雕花皮鞋(動畫裡面可能不明顯,看原書封面就很清楚)。換句話說,秋月在重逢這一天,用兩雙自己親手做的專業高品質鞋子傳遞心意,也是成長達標的象徵,為"那一天"收了個完美的結尾。


第二個是,動畫中出現了幾次的上弦月,小說中給出了超足控的解釋:當秋月在打架當晚走路回家時,因為眼睛被打腫而把一輪上弦月看成兩三個,馬上聯想到雪野的腳指甲,然後沮喪地想著自己永遠不可能看到雪野剪腳指甲的情形。

但是這個彩蛋其實沒在這裡結束,在新海誠替秦基博言葉歌曲剪的MV裡面,出現了電影裡沒有的雪野剪腳指甲的鏡頭(順便一提,這個鏡頭中雪野戴的眼鏡,在電影的一個鏡頭中有出現)。重點是,雪野特地找了秋月所用的類似筆記本,在那一天量腳型的類似頁面上剪腳指甲.....



(補充)可以搭配本文服用的另兩篇整理心得文(當然都是劇透),如果你還沒看過的話,請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