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卦點說明:台獨教父史明
FB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otonahis/posts/917995164962252這位老賢拜想告訴他們,年輕時代除了盡情玩樂外,更要及早建立人生觀,胸懷大志(be... />
FB內容:史明歐吉桑的革命人生(上、中、下)
大人的世界史上看到史明的故事,我媽問我看完為什麼跪著流淚~
以下為轉錄文章
追求理想不回頭:史明歐吉桑的革命人生(上、中、下)
《史明回憶錄:追求理想不回頭》
周俊男(本書編輯)
一、二十年,磨一劍
據史明自述,出版這本回憶錄並非他的第一志願。身為革命經歷超過七十年的老革
命家,我們不難揣摩他講這句話背後的沉重與無奈。台灣至今尚未獨立,台灣人淪為世
上僅存的被殖民者,真正的革命家當然想以全部心力投入獨立事業,哪有餘力來寫自己
的過往。但史明這號人物,在台灣近代史上實在太特殊、太重要,所有關心他的人莫不
催促他趕緊寫自傳,除了藉以澄清有意無意間流傳甚久的謠傳外,更重要的是為後輩台
灣人留下一個值得效法的典範。不過,真正推動史明下筆的關鍵理由,是因為他的閱歷
與思想,對於當前及未來的台灣獨立運動,具有極大的啟示作用。在生命的晚年,向接
棒的晚輩傾囊相授畢生的實踐與思想精華,絕對是先行者責無旁貸的最後使命。因此才
有這本回憶錄的問世。
史明這個人,我們已經越來越不陌生。電視台採訪過他,製作過他的特輯,報章雜
誌上有不少關於史明的報導,甚至藝文界也開始以史明為主題,創造舞蹈、戲劇、紀錄
片、雕塑及歌曲等。近來學界也開始幫史明做口述歷史,試圖以學術規格來為這位傳奇
人物立傳。更有許多後輩透過自身專長的學科視角或獨有的問題意識,從不同面向來分
析、詮釋、再現他們眼中的史明老前輩。諸多成果可謂粲然可觀。但認識史明越深,越
領悟到史明之難以窮盡。靈魂要多麼熾熱才能燃燒終生,思想該怎樣堅固才能頂住漫無
止盡的顛簸挫敗?沒有親身體驗過史明的時代,也無緣深入當時知識分子遨遊其間的學
問場域的你我,就算與史明當面對談,也註定要隔著一道時代鴻溝。既有的報導、創作
、口述歷史與學術研究的作用,是讓更多人認識史明,增加史明的新讀者。若要真正窺
探史明的心靈波動與思想堂奧,放眼僕僕風塵七十載背後的時代風貌,汲取長年衝撞、
犧牲與實踐所淬煉的寶貴智慧,我們就只能請歐吉桑親自動筆了。
但即使是史明,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也遭逢過瓶頸。首先是思想上的問題。「在一
九九三年結束海外流浪的日子……回來幾年後……開始寫所謂的回憶錄,然而,又過了
幾寒暑,回憶錄一直無法深入精髓,直到去年二○○五年才頓悟,回憶錄之所以不能順
利的原因,在於得從思想歷程開始,才能寫出鉅細靡遺的一生。」(史明,《民主主義》
自序)也就是說,連史明本人也得費力重整思緒一番,包括追溯自己的思想歷程,詳
細論述影響自己一生的各種理念,以及這些理念最終如何構成堅實的思想體系,源源不
斷地推動自己的革命行動等,才能讓這部回憶錄超越刀光劍影式的英雄故事,直抵更深
刻的革命與思想之間的辯證本質。這項浩大艱鉅的思想解明工程,無疑是本書最大的特
色之一,也是他人難以代筆的癥結所在。再來則是語言上的問題。眾所周知,史明那輩
的台灣知識分子,熟諳的是日文,而非漢文。他須先用日文構思,再以漢文下筆,所以
寫作時必須不斷跟自己手中的筆搏鬥,明明腦海裡要表達的是這個意思,筆桿卻不聽使
喚,經常得重寫多次才能出現滿意的句子。儘管如此,歐吉桑依舊不憚其煩的再三修改,
並靠著勤翻字典,以及敏紅姐與政忠兄的協助,努力越過連續殖民加諸在台灣不同世
代之間的障礙。
終於,這位老者以二十年的光陰,期間數易其稿,更不時熬夜寫作到深夜兩三點
,交出了這部質量均屬重量級的回憶錄。靜心細讀本書的有心人,當能體會潛伏在字裡
行間的那股不屈氣魄,古人所說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指
的就是這般吧!
二、史明,如何寫史明?
史明不只是革命家,同時也是歷史家,當歷史家史明為革命家史明書寫回憶錄時,記
錄的絕不只是史明個人的革命生涯,更涵蓋了史明奮鬥其間的那個大時代的歷史經緯與思
想潮流。依筆者淺見,史明在這本回憶錄中,隱約歸納出影響自己一生的三大因素。這些
因素約略說來,分別影響了他的個性、思想與行動方式。
首先是史明的外嬤。這位不簡單的台灣老婦人,培育了史明正直、執善固執、「路見
不平,氣死閒人」的性格,也灌輸史明豐富的台灣史知識,讓他不把中國當祖國看待。其
次是史明一九三○年代就讀的早稻田大學。這所日本首屈一指、在當時被稱為「革命思想
的溫床」的私立名校,讓自小受父執輩抗日思想感染,強烈意識到自己是被殖民者的史明
,大量吸收最先進的西方思想,進而接觸到主張推翻剝削體制、恢復人性的馬克思主義,
燃起革命的憧憬。最後就是一九四○年代的中國共產黨。懷著實踐馬克思主義理想的正義
青年,既然決定與日本帝國主義正面對決,那麼當時的中國共產黨陣營,便是他最佳的戰
場。透過這八年的中共經驗(一九四二–四九),史明摸索出地下工作的種種「鋩角」(
mê-kak),成為往後他在日本從事獨立運動的工作方式。只要與當時其他台灣獨立運動
者(以學者、留學生、商人為主)相對照,就能看出史明運動路線的特殊性。
這三大因素,讓史明成為台灣史上獨一無二的革命家,也為他往後的革命生涯奠下基
調,始終不曾偏離。所以我們看到史明一九四二年去到中國後,雖然在中共組織內的地位
逐步提升,但心中的正義感及對馬克思思想的正確認識,卻讓他日漸厭惡中共所實行的馬
克思主義的虛偽,因而在國共內戰的最後關頭、中共即將取得政權的前夕,毅然逃離中國
,放棄原本唾手可及的權勢。一九四九年重回台灣後,滿腔的正義感又督促他展開行動,
準備刺殺將台灣當殖民地統治的蔣介石政權。當事跡敗露,史明遭蔣政權全面通緝時,八
年的中共經驗派上用場,讓他依循大退大進的原則,閃避特務警察的追捕,最後成功逃離
荊棘之島。史明的中共經驗告訴他,中國絕不能做為台灣獨立運動的根據地,所以他偷渡
到日本,躲過了日後謝雪紅在中國文革時遭受的酷虐(中共採取「以台制台」,打壓謝雪
紅等舊台共黨員)。一九五二年抵達日本的史明,靠著擺攤賣餃子站穩腳步後,並沒有放
棄社會主義,反而更加深入研讀馬克思思想。歷經一番苦思沉澱的史明,變得更加篤定紮
實,不僅在思想上重新書寫台灣人自己的歷史,也在行動上結合台灣大眾、社會底層以至
於迌人等做為獨立運動的主力,走一條與廖文毅、王育德、黃昭堂等不同的「獨立台
灣會」路線。一九九三年潛回台灣後,史明依舊不改本色,拒絕與中華民國殖民體制妥協
,競逐任何官職。他做的還是初衷的革命工作:廣泛接觸各類草根團體及群眾,四處演講
、上課,全力啟蒙台灣人的民族意識,並在每個星期假日用他自費維持的獨立宣傳車隊「
掃街」,親自擂鼓喊口號,即使已屆九十七高齡的現在,還是風雨無阻,一如往昔。史明
所定義的革命與毛澤東不同,並非純粹的「暴動」。對他來說,革命就是站在群眾立場,
走群眾路線。在戒嚴時代,群眾無法表達不滿,要改變現狀,只有訴諸武力才能取得效果
,此時革命者便採取武裝路線;進入民主時代,群眾能透過多種非暴力方式改變現狀,因
此革命者便改採其他路線。根據這種定義,始終站在大眾立場、與大眾走在一起的史明,
確實搞了一輩子革命,這也是他自稱「終生革命家」的真正意涵。
瞭解史明上述經歷,就能知道他這本回憶錄為何在寫作架構上獨樹一格。他的開章是
他的老祖母,用相當多篇幅詳盡描述這位最早影響他個性的人。即使已近百歲,史明依舊
難忘老祖母的疼惜、教誨與知識傳承。透過這些點點滴滴的回憶,我們不只感受到真摯雋
永的祖孫情,也見識了不平凡的教育範例。當中有個故事特別值得注意,那就是提及阿舅
死後,老祖母與阿妗爭奪弟弟親權的經過。這件訴訟歷時六年,前後出庭十幾次,一位纏
小腳、不懂日語的老婦人,卻能在日本法官面前,毫無畏懼地據理力爭,並帶著小孫子史
明全程參與,最後贏得訴訟。如此這般的身教言教,難怪可以教出史明這號革命家。
除了老祖母,史明也在開頭章節生動趣味地思想起他的故鄉士林及兒時台灣社會的風
俗節慶。正是這些台灣特有的風土、民俗,醞釀出史明堅定不移的愛鄉之情,讓他終生以
身為台灣人自豪,畢生為台灣獨立自主奮鬥不已。從二十一世紀的眼光來看,這些完整保
留日治中期台灣社會原貌的文字,具體展現了台灣大眾文化的獨特性與豐富內涵,也傳神
地描繪了當時台灣人內在的精神特質,實在是彌足珍貴的記憶傳承。
接下來的重點是早稻田大學。史明用好幾章來寫早稻田大學的歷史及與該校有關的重
要人物,看似與自傳無關,實則是想勾勒出當時整個世界及日本知識界的思想氣氛,尤其
是日本左派的發展史。掌握了當時的思想脈動,才能瞭解青年史明如何受到啟蒙、如何吸
收西方文明,怎樣從最初的人道主義者,進而成為終始不渝的社會主義者。透過這些章節
,我們得知日後「廣為世界飛翔」(大隈重信語)的革命家史明,就是在這個時候立下大
志的。史明當初先斬後奏偷跑到早稻田留學的原因,正是一心想掙脫封建家庭及台灣殖民
地社會的重重束縛,體驗真正的自由氣息。六年後,當早稻田的畢業季因二次大戰的戰火
被迫提前,身旁的日本同學紛紛加入敢死隊,義無反顧地為祖國獻身之時,史明也在此刻
立下了人生目標。他決定,這輩子要為社會人群的利益而活,投身反殖民、反壓迫、爭取
民主自由的解放政治。在眾人都處於一心奉公的激情年代,立下這般的大志固然值得敬佩
,但更難能可貴的是,隨著歲月推移,當昔日的同志逐漸妥協、世俗化,甚至轉而嘲笑、
敵視先前的理想時,史明依舊不改最初的大志,在言論及行動上都沒有絲毫的退卻。這種
貫徹理想到老、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身影,誠然是史明留給台灣社會最寶貴的示範。
史明寫這些章節時,顯然也有意與當前台灣年輕一輩對話。這位老賢拜想告訴他們,
年輕時代除了盡情玩樂外,更要及早建立人生觀,胸懷大志(be ambitious),勇敢追求
理想。因此,他不只在這本回憶錄裡寫了許多早稻田時期的玩樂逸事,更用心良苦地羅列
出彼時所閱讀的書籍。他不是為了炫耀自己讀過多少書,而是想告訴晚輩,不管以後要做
什麼,在這段自我摸索、思考人生方向的青春時期,都該親近這些偉大心靈,一覽人類思
想史上耀眼璀璨的智慧結晶,才能提高視野與格局,為往後的生涯發展奠立宏偉基礎。事
實上,這些書單也為當時進步的知識青年的養成教育留下紀錄,現今自許為進步的知識青
年,當能藉以反思自己的閱讀狀況。
最後一個重點則是中共。本書用相當多篇幅寫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演變,寫國際共產組
織的鬥爭改組,寫斯大林如何竄改扭曲馬克思主義,就是為了鋪陳中國共產黨這一結合斯
大林獨裁手段與中國帝王思想的假馬克思主義政黨,其崛起、發展及取得政權的歷史背景
。理清了這些錯綜複雜的思想及組織,才能徹底解釋史明當年投身中共時,為何會經歷那
麼多理想幻滅的挫折,另一方面也間接交代日後史明在日本繼續堅持社會主義的理由,因
為失敗的是假的社會主義,世上還有真的社會主義值得追尋。但對史明的革命生涯而言,
八年的中共經驗並非全然負面的。正是這個假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引他進入詭譎的戰時情
報組織,教他學會收集敵情、發展地下組織,並帶領他真槍實彈的打了第一次游擊戰。這
場穿越紅色浪潮的試煉,強化了史明的身體、意志及處世能力,使他更加接近真正的革命
家。此時的史明已牢牢掌握住地下工作及游擊戰策略的諸多要領,準備在往後的刺蔣、台
灣獨立及反中共統戰等運動上一展身手了。
本書用篇幅頗長的一章來詳盡記錄中共崛起、取天下及其內部鬥爭的歷程,寫的雖是
歷史,此刻仍具有現實意義。史明對中共擁有第一手的經驗與觀察,這是他與絕大部分獨
立運動者不同的地方。他清楚區分中共與中國人,前者是台灣獨立運動最大的敵人,後者
則是我們該結交的朋友。他教導我們,評論中國內部的任何事件,都得謹記一點:中共本
身的組織極為嚴密,其治下的中國人則被分化隔絕得相當徹底。舉例來說,中國近年來民
眾抗議及暴動事件頻仍,不少人因此主張中共即將垮台,但藉由史明的觀點,我們發現儘
管中國因政治腐敗、貧富懸殊引發眾多抗議、暴動,但這些反抗活動都是小型的、侷限的
,彼此之間無法有效聯繫起來;若再考量中共先進的軍力,我們實在不太可能在近一、二
十年內看見中共崩台。簡言之,史明耗費極大心力,透過切身經驗與浩繁文獻相互參照所
寫出的中共演變史,是他傳承給獨立運動陣營的珍貴智慧,它讓我們對中共有正確的認識
,不致被中共的統戰手段所迷惑,或隨著懷有偏見的外國觀察家胡亂起舞。
筆者認為,就史明這個人的特質而言,上述三大因素的確是決定性的。然而,若從史
明漫長的革命生涯來看,這三個因素其實只是前奏,他生命中真正的主旋律,應該始自一
九五二年流亡日本,止於一九九三年潛回台灣。在這段期間,他創立「獨立台灣會」,出
版《台灣人四百年史》,策動台灣島內一波波的地下工作,遠赴美國啟蒙一批批年輕的台
灣留學生。這些海外時期的作為,緩慢但深遠地影響了台灣島內一九八○年代末期開始出
現的「本土化」(史明認為要稱作「本地化」)運動。史明關於這段期間的記述,與日本
及美國等地的台灣獨立運動史密切交織,並兼及他個人與多位獨立運動領導者之間的往來
經過,深具史料價值,相信也是一般讀者最期待的部分。
至於史明一九九三年回台後至今,則是一段韻味悠長的尾奏。史明以「我回台灣不是為了
回家,而是要來推翻國民黨殖民體制,達成台灣獨立」這句壯語,宣告他的歸來。先知返
鄉,雖有短暫的掌聲相迎,但他魂牽夢縈的土地早已截然不同了。當年那個橫行霸道的獨
裁者已逝,其繼任者為了續命,也開始推行所謂的台灣化,而人民期待最深的反對黨,為
了執政權,更不惜與黨綱相左的政黨遂行所謂的大和解。在這個原則淪為口號、敵友界線
游移的世紀末台灣,初來乍到的史明顯得無比突兀。但他展現出革命家的高度與執著,堅
定一貫的體制外路線,既不涉入體制內的利權爭奪,也不忌諱在具體問題上對體制內同志
展開批判,甚至予以當頭棒喝。我們如今閱讀史明返台後的種種言行,不得不對他的有為
有守肅然起敬。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決定台灣命運的關鍵時刻,他沒有堅持本位主義,而
是與體制內同志裡應外合,協力守護台灣。有些人因此批判史明,指責他沒有堅定體制外
立場。但我們知道,史明始終沒有偏離,因為他從頭至尾,都走在通向獨立建國的台灣民
族主義之路。
三、台灣‧民族‧主義
《壹週刊》(二○一三年八月十五日,第六三八期)曾專訪過史明,對史明的生平性
格描寫得頗為精要,但遺憾的是,卻誤解了史明到中國抗日的動機,認為「他(指史明)
以為的祖國在中國,他接受共產黨組織的安排到中國大陸……想更進一步成為『中國人』
」(頁九二)。史明前往中國的真正原因,這本回憶錄寫得清清楚楚,筆者無需贅言。史
明不是被「中華民族主義」吸引到中國的,但他逃離中國時,卻帶回「台灣民族主義」的
火種。事實上,中國經驗不只讓史明徹底看清中國共產黨的本質、意外躲過台灣二二八大
屠殺、學會日後從事獨立運動的工作方式,也激發他開始思考「台灣」的獨特性,最終得
出他最著名的理論主張,也是他留給當前台灣獨立運動最寶貴的資產--台灣民族主義。
本書記載一則史明在中國經歷的小故事。話說史明在上海從事情報工作時,有一天不
小心在街上踢到一個男人的腳,他就像在台灣和日本那樣,立刻向那人道歉,想不到對方
竟迅雷不及掩耳地躍起,抓住史明的領帶,同時以上海話向他大聲吼叫,讓他相當困窘,
最後他只好在眾人重重圍觀下,付錢了事。當史明事後向中國友人提及此事時,想不到友
人竟然回說這是史明的不對,「你向他道歉,這就是你的不對,你應該說:臭你媽的,為
什麼把腳伸得那麼長,害我踩到,走,走,走……」透過這個小插曲,史明驚覺中國社會
在為人處世的習慣上,與台灣存在很大的差異。諸如此類在中國親身體驗的或大或小的文
化衝擊,讓史明開始意識到台灣社會的獨特性。台灣與中國究竟有什麼差異?台灣與中國
雖同是以漢人為主的社會,但經歷四百年來各自不同的歷史過程,是否已發展成截然不同
的社會呢?
針對這個問題,史明沒有從較顯而易見的因素,像血統(如廖文毅)或制度層面(如
有無法治、有無私有財產權等「自由中國派」)來切入,而是以一種同時兼顧風土、慣習
、歷史命運,姑且稱之為修正式的歷史唯物論,來追溯台灣社會整體的演變史,最後得出
台灣民族已在歷史激流的淘洗下隱然存在的結論。台灣民族是在固定疆域內,經歷獨特的
風土、慣習、歷史命運的薰染,並經受外來統治者不斷壓迫下,被捶打成形的歷史實體。
這一歷史實體因產生的過程與中華民族有異,當然也就有所不同了。
史明是一個革命家,遵循「思考是為了正確行動,而非純粹為思考而思考」的原則。
所以當他在台灣史中爬梳出「台灣民族」時,下一步思考的就是「怎麼辦」:如何讓台灣
民族覺醒,掙脫束縛在自己身上的枷鎖。台灣民族這一歷史實體要成為真正的行動主體,
就必須先認識到自己存在的獨特目的(歷史使命)。以馬克思為例,他在分析資本主義的
興起與運作過程中,找到了無產階級這一歷史實體,而後世所謂的馬克思主義,就是用來
喚醒無產階級的理論武器,唯有透過馬克思主義的指引,無產階級才能起身推翻資本主義
,完成邁向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同樣道理,史明筆下這個隱然成形的台灣民族,也需要
一種意識型態幫它指引出自身存在的獨特目的,才能夠真正覺醒,在民族內部克服
Mancur Olson所謂的「集體行動的邏輯」,在民族外部抵抗外來殖民政權,最終建立屬於
自己的國家。
那麼,什麼是台灣民族存在的獨特目的呢?答案同樣存在於台灣歷史之中。唯有在歷
史中尋找到與台灣民族的奮鬥史同其脈動的民族精神發展史,才能真正喚醒這個民族。一
言以蔽之,就是必須以民族史的方式來重新書寫台灣史,讓過往的台灣民族躍然紙上、栩
栩如生,並為往後的民族獨立運動注入全新的力量。因此《台灣人四百年史》告訴我們,
台灣人的祖先在反荷蘭(紅毛)、反滿清(唐山)、反日本(四腳仔)的武力鬥爭中,已
發展出素樸的「台灣人意識」,以及「出頭天,做主人」的精神傳統。日治時期的台灣共
產黨,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剝削,也已在思想層次上提出「台灣民族」的概念。然而,
終戰後面對同為漢人的中華民國政權,台灣人卻惑於同文同種的表象,一時卸下心防。腥
風血雨的二二八大屠殺,以及接踵而來的清鄉戒嚴,不啻是一記嚴厲的警鐘,提醒台灣人
應當盡早覺悟,擺脫殘存的漢族意識。史明所提出的台灣民族主義,就是上述一系列台灣
人祖先精神發展的最高峰。
但史明不只是民族主義者,更是個社會主義者,社會主義者要如何同時是民族主義者
呢?史明透過這本回憶錄,回答了這個問題。從理論邏輯上來看:史明的台灣民族主義,
是引導台灣民族終結外來殖民政權,建立自己國家的意識型態;而唯有先運用學自馬克思
的歷史唯物論,方能從紛亂龐雜的台灣史事中,發掘出胚胎中的台灣民族來。從個人知識
發展史來看:史明因為身為殖民地人民,感受到不平等與壓迫,所以先成為社會主義者;
之後到了中國,體驗到台灣與中國的差異,尤其是目睹了台灣兵淪為國共內戰的砲灰、馬
前卒後,才開始思考台灣人的命運,進而成為台灣民族主義者。因此,無論從史明個人智
識發展過程來看,或從理論本身的邏輯結構來說,台灣民族主義都後於社會主義,是社會
主義運用於台灣具體情況下所得出的理論延伸。而民族主義者與社會主義者這兩種身分,
在台灣特殊的政經脈絡下,為了解放被壓迫的台灣大眾這一實踐目的,是相輔相成,而非
相斥的。也就是說,史明的「台灣民族」、「台灣民族主義」,是用理論(唯物史觀)來
詮釋歷史(台灣史)所得出的產物,而且具有強烈的政治實踐導向(終結外來政權)。
同時做為社會主義者及民族主義者的史明,一旦將視野聚焦於具體的革命戰略,自然
會得出異於其他左派運動者的「二階段革命論」。史明清楚告訴革命陣營的同志,現實政
治必須從實際處境出發,而台灣最特殊的處境,就是尚處於被殖民、沒有國家的狀態。因
此,台灣人必須先進行自己當家做主的獨立運動(民族、民主革命),才能談後續的社會
改革階級運動(社會主義革命);若過早奢談社會主義革命,民族、民主革命將因台灣人
內部的階級裂痕而潰敗。史明就是用這種觀點,來理解體制內與體制外兩種路線之間的關
係及功能。
那麼,就第一階段的民族、民主革命來說,台灣民族主義該扮演何種角色呢?是否在
任何情況下都得竭力宣揚台灣民族主義呢?史明常說,民族主義是一支大旗,中國人懂得
揮舞中華民族主義勾魂,台灣人卻不懂依靠台灣民族主義前進,講的就是台灣民族主義做
為一種鼓舞民族獨立運動的意識型態,在台灣依舊被殖民、尚未獨立的情況下,具有極大
的動員作用。但同樣道理,如果提倡台灣民族主義會有分裂獨立運動陣營的反效果,在當
下就不宜太過強調。這是革命家與理論家的分野所在,而一九六二年日文版的《台灣人四
百年史》告訴我們,史明是以革命家來自我定位的。當時,「反對蔣政權獨裁統治」是大
家共同接受的目標,相反的,民族這概念卻經常與中華民族糾纏不清(例如日治時期台灣
民族運動領導人林獻堂,在終戰後一年,即帶領「台灣光復致敬團」到中國拜謁黃帝陵)
,史明為了統合獨立運動各勢力(尤其是日本的獨立運動者,畢竟當時獨立陣營的力量已
經不大,一旦再分裂下去,只是徒增親痛仇快)這一實踐上的考量,只好以通用的「台灣
人」來代替「台灣民族」;同樣,為了革命實踐的考量,社會主義、歷史唯物論這些當時
恐共的台灣人難以接受的概念,史明也以「可做不可說」的方式,運用在台灣史的解釋上
而沒有明說。
但當前的局勢又截然不同於一九六○年代。現在大部分台灣人都認為,對外避免遭中
共併吞,對內化解族群對立,就是現實政治的當務之急。正因為如此,史明才會席不暇暖
的四處奔走,用最後的氣力對我們高聲疾呼:台灣史上沒有任何時候,比此刻更需高舉台
灣民族主義的大旗!歐吉桑要說的,其實是很簡單的道理:要建立現代國家(nation),
就得要有現代概念的民族主義(nationalism)為思想背景,而這種「民族」概念,也是
協助台灣人超克「族群」衝突、「血統」羈絆的唯一途徑。
台灣內部最大的紛爭,就是福佬、客家、原住民之間的族群對立。這種立基於前現代
的族群概念的對立,一方面源自歷史上的利害衝突,另一方面也由外來統治者刻意操弄所
致。台灣要獨立建國,就得克服這種內部對立問題。史明不斷教導我們,種族、族群是利
用共同的血緣、語言結合起來,民族卻是因為共同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命運而結合起來。從
歷史上看,台灣人早已台灣民族化,因為無論是日本殖民者或國民黨政權的壓迫,都是針
對台灣人全體,不會區分福佬、客家或是原住民;台灣未來若不幸落入中共掌中,其壓迫
也絕對不會區分福佬、客家或是原住民。「台灣人關心台灣的前途和利益,在政治上要建
立獨立自主的國家,在經濟上要建設台灣的國民經濟,在文化上要發展固有的台灣文化」
,史明所主張的這種台灣民族主義,應該是當前台灣各族群均能接受的最大公約數,也是
統合福佬、客家、原住民來共建現代國家的唯一方法。至於在台的中國人,其實比台灣人
更了解中共的真面目,不太可能離台返中。史明對這些人的呼籲很簡單:若無法認同台灣
民族主義,也歡迎以政治民主、經濟平等的原則,共同參與台灣獨立建國大業。
各族群若能在大原則上認同台灣民族主義,接下來就要解決政治、經濟上的實質問題
,才能徹底化解台灣內部矛盾,共同一致對外。對此,史明以福佬人的身分主張,人口占
大多數的福佬人已長期占優勢,未來必須以謙讓的心扶助其他弱勢族群達到平等。例如,
在政治制度上,台灣的國會應該分為上議院與下議院,下議院依照民主原則,一人一票選
出國會議員,上議院則應該依照族群比例,在台灣人口多達四分之三的福佬人,絕對不可
以拿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席次。因為修憲需要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因此,至少百分之四十以
上的席次必須由其他族群分配,才不會形成福佬族群獨裁危機。史明這種以族群而非階級
為原則來組建上議院的倡議,乃緊扣著上述的二階段革命論而來,也是他與一般左派很不
一樣的地方。
另一方面,面對同為漢人的中共政權,台灣人更迫需以台灣民族主義來自我武裝。目
前大部分台灣人已具有「台灣意識」或「台灣認同」,但這些概念依舊不夠清楚徹底,依
舊與「中華民族」藕斷絲連。唯有將台灣意識、台灣認同進一步深化至台灣民族主義的層
次,才能有效抵抗中華民族主義的「炎黃子孫論」,避免另一次的二二八大屠殺。芝加哥
大學政治學教授John J. Mearsheimer最近在一篇頗受矚目的文章中(“Say Goodbye to
Taiwan”)指出,在中國持續強大的前提下,美國遲早無法協防台灣,台灣被中國奪下只
是時間問題。因此,他給台灣的「忠告」是,趁著現在還有談判籌碼,要求中國「多讓點
利」,爭取條件優渥的「一國兩制」。我們不必接受Mearsheimer的「忠告」,但必須重
視他的警語,並從中反推出兩個史明早已不斷告誡我們的重點。其一,目前美國與台灣國
內主流民意均支持的「維持台海現狀」政策,只是苟且偷安之舉,長期將導致大災難。其
二,既有的國防只是添購武器,但這種軍備競賽對台灣極為不利,台灣最應該做的是強化
心防(即台灣民族主義),藉此讓中共覺悟,台灣人絕對會誓死捍衛自己的家園,即使一
時之間能以武力奪下台灣,往後台灣人也將不斷蜂起反抗,成為中共統治者的夢魘。
台灣文化要如何往台灣民族主義層次深化呢?我們可以看看史明怎麼做。他在一九九
三年回台後,曾以獨立台灣會之名舉辦過幾次普度、祭拜大墓公的活動。批評者或許會質
疑,做為一個著名的馬克思思想奉行者,史明此舉是否與馬克思強烈批判宗教的立場相扞
格呢?其實,馬克思所批判的,是合理化剝削體制、為統治者抹粉施脂的宗教,但史明所
祭拜的好兄弟、大墓公,卻是為了保鄉衛民、抵抗外來侵略者而犧牲的無名戰士,兩者指
涉的對象完全不同。依筆者淺見,史明並沒有拘泥於馬克思主義敵視宗教的教條,他是從
台灣民族主義的立場來理解民間宗教,因此他在這方面的態度也與長期支持台灣住民自決
的長老教會有所不同。史明認為,這些信仰已經與台灣的風俗、慣習、文化,一言以蔽之
,即已經與台灣大眾的日常生活緊密融合在一塊,所以無法全然擯棄不顧,革命者能做的
,就是引導它們去蕪存菁,發揚當中的正面價值。例如,普度的種種儀式,無非是教導我
們先人如何辛勞開墾台灣、如何挺身捍衛子孫的歷史體驗營。諸如此類的重振宗教本質的
工作,乃是將台灣意識深化至台灣民族主義的整體工程之一環。(順道一提,若從思想層
面來看,我們似乎可以說史明在面對民間宗教時,由於民族主義之故,態度上較傾向於英
國的保守主義,而非法國的理性主義。這點也是他異於其他社會主義者之處。)
本名施朝暉的歐吉桑,在一九六二年出版日文版《台灣人四百年史》之際,正式改名
為史明,寓意著「把歷史弄明白」。歷史本質上是雜亂文獻的湊合體,唯有藉助先於文獻
的理論觀點,才有可能把歷史弄明白。這本回憶錄告訴我們,史明的馬克思思想,不僅引
著他前往中國革命,也帶領他在千里之外重新定位故鄉,與歷來支配著台灣史的統治者觀
點相鬥爭,進行了一場從「台灣」↓「台灣民族」↓「台灣民族主義」的史觀革命,最終
建立真正以台灣人為主體的歷史觀點。正是這種把歷史弄明白的史觀震撼,讓史明的著作
與言行歷久彌新,成為代代台灣人覺醒的必經之道。
四、我所見識的史明
二○○九年史明一度在東京病危,但意志力撐持他返回台灣,最終克服病魔。當時台
灣教授協會曾幫他出版《穿越紅色浪潮》(該書所載八年中共經驗部分,經增訂後已收入
這本回憶錄,即第十三章)祝賀,筆者就是因編輯該書而有幸結識史明,進而成為本書編
輯。編輯本書期間,筆者與歐吉桑有過多次會面。歐吉桑待人親切客氣,雖稍有重聽,仍
認真聽取晚輩意見。至今猶記得每次離開他新莊住所時,總是渾身朝氣,如沐春風。
歐吉桑寫作本書期間,雖偶有生病住院,但身體狀況還算不錯,自稱食量比身旁的年
輕人大,即使冬天也保持每周游泳的習慣。他的行程排得很滿,參與各式會議、演講、街
頭抗議,並接待絡繹不絕的訪客,剩餘的時間就全用來寫作。他腰骨不好,走路有點駝背
,需拄著拐杖慢慢移動。但當他坐定位,開口講話時,就完全變成另一個人。很難想像一
個九十七歲的老人家會如此健談,一開講即歷時三、四小時,內容參雜著理論與歷史,絕
非純粹的閒聊。
歐吉桑回答問題時,並不會直接針對問題解答,而是習慣從更大、更宏觀的脈絡講起
,經過一番長長的論述,才慢慢回歸到問題本身。用歐吉桑自己的術語,就是先從源頭講
起,然後論及發展條件,再來才是具體的發展過程,而非只講事件本身。對沒有認真聆聽
或知識背景不足的人來說,常有答非所問的困惑。例如,筆者曾請教過歐吉桑對於近來頗
熱門的台灣人與漢人(尤其是北方漢人)血緣差異的意見。針對這個問題,歐吉桑慨然從
最原始人類的遷移路線講起,然後才說到漢人本身就是血緣異質性很高的「種族」,況且
在目前這個民族國家的時代,血緣已不再是決定性因素等結論。筆者當下對歐吉桑廣博的
學識驚訝不已,但事後想來,歐吉桑更讓人敬佩的是,即使用血緣來區隔中國人與台灣人
的訴求很有吸引力,也有助於推進他畢生追求的台灣獨立,但他選擇尊重他相信的學問真
理,堅持一貫的理論主張,拒絕便宜行事。
某次演講時,曾有學生問歐吉桑對台灣獨立前景的看法。歐吉桑的回答簡單明瞭:台
灣一定會獨立。首先,台灣史清楚告訴我們,台灣人有反抗的精神傳統,不會默默被壓迫
;其次,世界現代史也指出,當前國際上已不容許用戰爭來解決爭端。從這番回答可知,
面對青年學子的提問,史明不像政客或學者那樣,搬出國際勢力、現實政治來回應。歐吉
桑當然也懂國際現實,當然也注重實際處境,但他所理解的現實卻比批評者更深遠悠長,
因為在他眼中,「歷史就是最大的現實」。所以他總是從歷史源頭來研究現實問題,他的
論點也總是根據歷史而來。難怪短視的人會批評他,台灣現在已經是民主時代,史明還在
談什麼二二八、蔣介石;中國已改由習近平、李克強接班,但史明的中國依舊還是毛澤東
、鄧小平。
閱讀過歐吉桑其他書籍的讀者可能會問,關於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民族主義等理
論主題,以及中共崛起過程、共產國際演變等歷史主題,歐吉桑先前都已寫過,為何本書
還用那麼多篇幅來討論呢?就筆者所知,這些章節全都是歐吉桑新寫的,並非沿用舊文章
。歐吉桑這本回憶錄會「磨」得如此之久,就是因為他想把這些主題盡可能寫得透徹完整
,並提出自己的見解,例如馬克思錯估形勢,將革命看得太快;斯大林扭曲馬克思,與馬
克思「提高人性」的目的背道而馳……。他很清楚,這些論述並不好讀,很多人或許會直
接跳過,但要完整交代自己的一生,這些章節卻是最關鍵的,也算是他對上述這些畢生研
究的主題所做的最終論述。想深入瞭解史明革命原動力的讀者,實在不宜略過。
筆者閱讀本書草稿時,發現歐吉桑習慣把歷史與理論寫得很詳細,他個人的事情有時
卻寫得頗為簡略,據我了解,這一方面可能源自他長年從事地下工作所養成的守密習性,
另一方面應該也是有意避免過於突顯自我的英雄主義。但不可諱言,對很多人來說,史明
這個人的故事才是本書「賣點」所在。幸好歐吉桑欣然接受筆者提議,增補了不少生活細
節及逸事。但歐吉桑似乎還是保留了很多事情。舉個例子,歐吉桑在島內地下工作那章開
頭,簡要的提到戰後日本軍曾試圖要把武器交給林獻堂、辜振甫等台灣領導人物,但最終
沒有實現。經筆者追問才透露,林獻堂一九五○年代避走東京後,年輕的歐吉桑曾拜訪過
林獻堂,當林獻堂得知他正在從事台灣獨立運動時,就把他帶到一旁,低聲地說「很後悔
當年沒有接收日本軍的武器」。而那位辜振甫,我們一般人只知道歐吉桑一九九○年代曾
抗議辜汪會談,卻難以想像一九五○年代辜振甫到日本訪林益謙時,同為日華信用組合幹
部的歐吉桑也會陪著一起吃飯,而且還會帶辜振甫去跳舞等往事。至於這樁日本軍移撥武
器計畫的消息來源,則是歐吉桑中學同學,當時的日本軍參謀新沼五郎。由此可見,歐吉
桑還有很多「記憶寶藏」等待挖掘。
但歐吉桑堅持兩類事情不寫,因此,台灣獨立運動史上許多的恩怨情仇可能就此湮滅
吧。第一是他在地下工作方面的同志資訊,如果當初曾承諾不提,就算現在對方已死了,
照樣得遵守,不可食言。第二是歐吉桑與其他獨立運動者之間的金錢關係及私人恩怨。我
們知道,歐吉桑在日本辛苦經營了一家麵食店,生意很好,該店絕大部分的利潤也用在獨
立運動上,所以歷年來受過歐吉桑贊助的人實在不少。但對於個中細節,堅持寫作格調的
歐吉桑選擇沉默,因為「如果把這些人(大部分都拿了錢就跑掉,沒做到約束的事情)的
名字及贊助金額全列出來,這本回憶錄不就成了帳簿?」歐吉桑的住處擺有一幅日本文豪
武者小路實篤的墨寶,上頭寫著「團結就是力量」,表明他對待同志的最高原則,也印證
了本書的寫作格調。
歐吉桑流亡日本時期,曾堅持不放棄武裝鬥爭路線,因而在獨立陣營中被歸類為極左
武裝鬥爭派,那時的他宛如荒野裡的一匹孤狼,踽踽獨行在悲壯的革命道路上。但一九九
三年回台後的歐吉桑,順應台灣社會的變遷,改走大眾啟蒙路線,廣泛親近年輕學子,晚
年的史明正以青年啟蒙者、革命導師的形象被重新認識。此刻的他好像一塊大磁鐵,吸引
各式各樣的人物前來造訪;也好似一台時光機,讓所有與他接觸過的人,包括他自己,全
都年輕起來,重拾追求理想的勇氣。歐吉桑說,等本書完成後,就要到台灣各村庄巡迴「
開講」。聽著他的描述,筆者不禁想起當初啟蒙過他的文化協會的下鄉演講。此時當然不
會再有日本警察在一旁嚴陣以待,伺機中止演說,但當初那個在台下聽得慷慨激昂的少年
史明,彷彿從未變老。歐吉桑在長年風霜艱困下,始終保持高昂鬥志,笑容中未失純真的
靦腆,應該是那個少年始終還在的緣故吧!
歐吉桑的人生真值得欽羨啊!他孩提時代就與林獻堂、蔣渭水等抗日英雄相親近,青
年時代體驗了當時台灣人罕有的大學生活,往後又捨得拋下名利家累,為了理想往前衝。
他打過游擊戰,刺殺過獨裁者,爆破過蔣政權的鐵路、派出所,一輩子活得盡情盡興,精
彩萬分。即使為了革命犧牲一切,依舊意氣昂揚,熱血沸騰。他多麼幸運啊!當他在中國
實踐革命夢時,同時期大量的台灣年輕菁英卻淪為二二八亡魂,青春早夭。他為了革命結
紮,沒有子嗣傳宗接代,但《台灣人四百年史》已讓他的名字不朽。他是Max Weber所定
義的「卡里斯瑪」(charisma),他已帶領追隨者走過一段很長很長的路。此刻,他用這
本回憶錄來傳承薪火,陪伴追隨者繼續前進,跨越沒有史明的明天,直到台灣真正獨立那
刻。
2016年1月29日 星期五
史明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