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或者,其實她想要老易永遠記著她,就像陰魂不散的鬼魂
【CNML格式】 【大 中 小】 【打 印】 |
解讀《色.戒》:李安光影透視張愛玲 |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9-26 12:25:21 |
| 李安拍成的同名電影日前在香港上映,香港媒體發表文章稱,電影《色,戒》沒有失去原著的色彩,新加的情節更令故事錦上添花,在光與影之間重遇張愛玲的文字,也感受到李安的細膩!全文如下:
收錄在張愛玲小說集《惘然記》內的短篇─《色,戒》,經過逾半個世紀,終於從文字躍上大銀幕,由金像大導演李安拍成的同名電影於今日在香港上映,“張迷”心目中的易先生、王佳芝終於在她們眼前活過來。電影《色,戒》沒有失去原著的色彩,新加的情節更令故事錦上添花,在光與影之間重遇張愛玲的文字,也感受到李安的細膩!
張愛玲用20多年才寫成、僅13000多字的短篇小說《色,戒》,自77年面世將近30年,終於由台灣導演李安改編成兩個半小時的電影版,這個在威尼斯影展中大放異彩的金獅獎得獎電影,以最忠於原著的方式,加入了李安對故事的演繹,結合成一部被廣泛書迷、學者、電影人評為近乎完美的改編作品。
電影尋小說答案
電影《色,戒》的誕生,全繫於導演李安的一個念頭。這篇可說是張愛玲最受爭議的作品,李安自言多年前已經拜讀過,當時並未有想拍的慾望,可是就像之前的《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一樣,小說的情節總是在他的腦海中浮現,揮之不去,結果李安知道他必須拍這部電影來尋找忘不掉的原因。不少人都認為《色,戒》是張愛玲在寫自己,李安也認為這部作品與她的感情生活最接近,除了是他最喜愛的一篇小說外,他更覺得張愛玲是以一種離經叛道的角度來寫成這個故事,震懾得令他曾一度想放棄改編的念頭,卻又被這個故事困惑,結果李安終排除萬難,借拍電影的方式來為自己找答案,冥冥中他覺得是張愛玲在呼喚他。
漢奸也有動容時
張愛玲的《色,戒》只有短短26頁,李安把它拍成近兩個半小時的電影,加添了數段小說內沒有的情節,與其說是他創作的新情節,倒不如說他在為小說中未有交代的補白。電影有一幕是王佳芝(湯唯飾)跟易太太(陳飾)等人打麻將,冒著被各人洞悉的危機而寫下自己的電話號碼,讓坐在身旁的易先生(梁朝偉飾)看到。幾天后易先生親自打來約她一起去裁縫店做西裝,兩人更一起晚飯互相試探,最後易先生送王佳芝歸家,還差點被埋伏好的抗日學生幹掉。沒有邊際的把酒言歡,實際交代了王佳芝如何鋪排成為易先生的情婦,也帶出了易先生基於特務身份而養成的小心翼翼,兩人的互相試探是發生感情的伏線。不過在小說中,王佳芝留下電話號碼以為有所收成之際,卻換來失望,易家一聲不響的搬回上海,易先生與王佳芝在香港根本只有數面之緣。
另一場叫人印象深刻、原著小說沒有的新情節則是幾近尾聲時,易先生把王佳芝叫到虹口區的日本壽司店,言語間透露出作為特務的惶惶不可終日,王佳芝還唱了一曲《天涯歌女》,令易先生最後也禁不住流淚,讓觀眾跟王佳芝都清楚領略到易先生雖然是漢奸,卻還是有血有肉的一個人。
殺情婦撫床自憐
不得不提的當然是戲中特別加插的三場大膽情慾戲份。李安的《色,戒》強調了“色”這一環,三場情慾戲的層次也有所不同,由性虐起始至互作主動,一次比一次多了交流,易先生越來越鬆懈,王佳芝卻越見迷失于對他的感覺,最後一次溫存明明有機會殺掉易先生,卻終未能下手。
除了情節上的改動,小說佔大部份的篇幅都是描述人物的內心想法,不過電影卻大膽地放棄這些內容,反而只靠演員的表情跟肢體動作去交代,這個改動為李安創造了更大空間,為片中人物的性格加工,最大的轉變必定是易先生這個角色。
在李安的細心安排下,易生先再不是小說的冷酷無情,反而處處顯露人性,多了一份情。平常一向板起面孔的易先生,面對王佳芝時總可以釋放幾經壓抑的情感,兩人共處時他會放下繃緊的心,露出少見的笑容,又會告訴她“我相信你,我已經很久沒有相信別人”這種心底話。結局的變動也令人對易先生多了同情,不再是小說形容為處變不驚、“無毒不丈夫”的特務易先生,而是早已動了真情,從扭曲的世界中回復人性的一個弱者。在電影中易先生下令槍斃王佳芝等人後,他雖然跟小說一樣裝作若無其事的回家,不過電影卻更進一步交代易先生為自己不得不把王佳芝殺掉而感到哀傷,走進她的房間,坐在床緣上撫摸床單,久久未能言語,直至易太太問到發生什麼事時,他還維護王佳芝,為她編了一個消失于上海的藉口,淚盈于睫只因壓抑的情感再無負托的對象。
沉迷色海終犯戒
《色,戒》這部矚目的電影,看到的不止是張愛玲注入原著中的靈魂,也看到李安的電影筆觸,李安在電影中強化了“色”這一部份,因為色迷,讓王佳芝與易先生把緊守的戒也放下,不自覺地陷入更深的情之中,這寥寥幾筆,將原著的精粹發揮得淋漓盡致。這部改編的電影沒有叫李安的影迷失望,也沒有讓張愛玲的書迷失望,兩人迸發的光芒將《色,戒》帶到更遠更遠。
標點符號蘊含深意
談到張愛玲的《色,戒》中間有逗號,李安認為張愛玲原先的意思只是把它分隔一下:“色呢,就不光是色情,它還有色相的意思……‘色戒’也不是佛家語那種‘戒色’的意思,因為這很關鍵的是一個戒指,那你人拴住戒指,行為舉止就要有一個很正確的作為,這是當初這個‘戒’字的來源,有種警戒的意味,所以她把它區隔出來後,增加了很多的想像空間。”
英文原名《Spy Ring》
李安又稱張愛玲起初是用一個句點去區分色與戒,但出版社最終給小說打了一個逗點。另外,根據張愛玲友人宋淇說法,《色,戒》最早的英文篇名為《Spy Ring》,有間諜圈和間諜之戒的雙重意義。
李安談床戲:萬字夾性愛喻扭曲
李安昨日在台北出席記者會上談到《色,戒》的第二場床戲,男女主角梁朝偉與湯唯擺了個像萬字夾形狀的性愛姿勢,李安表示他對這個鏡頭第一感覺就是很美,他續說:“第二個是我覺得他們的關係,在那時候是需要扭曲,在迴形針(萬字夾)之後,他們達到高潮時所表現出來的東西,在戲是非常重要的,我要用什麼姿勢才能幫到他們,在扭曲的環境表現出來呢?我想王佳芝、張愛玲都很需要父愛,所以在戲,她可能會像個嬰兒一樣,有個屈就式的姿勢。”李安表示拍攝時不斷給湯唯做心理輔導,再慢慢的讓梁朝偉知道,他最後的演出是很激情的。
改編張愛玲吃力不討好
張愛玲的小說對近代中國文化影響深遠,自84年的《傾城之戀》起,一直有導演以她的小說或以她為藍本拍成電影。不過改編張愛玲小說從來都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皆因無論遵循原著與否,都會招來“張迷”的嚴厲批評。
上映年份:84年
電影:《傾城之戀》
簡介:許鞍華導演,周潤發(范柳原)、繆騫人(白流蘇)主演
上映年份:90年
電影:《滾滾紅塵》
簡介:台灣已故作家三毛以張愛玲與胡蘭成為原型人物編成劇本,由嚴浩執導,林青霞和秦漢主演
上映年份:90年
電影:《怨女》
簡介:但漢章導演,夏文汐(銀娣)主演
上映年份:94年
電影:《紅玫瑰與白玫瑰》
簡介:關錦鵬導演、林奕華編劇,陳(紅玫瑰嬌蕊)、葉玉卿(白玫瑰煙鸝)及趙文瑄(振保)主演
上映年份:97年
電影:《半生緣》
簡介:許鞍華導演,黎明(沈世鈞)、梅艷芳(顧曼璐)、吳倩蓮(顧曼楨)主演。
上映年份:98年
電影:《海上花》
簡介:根據張愛玲譯注、韓邦慶原著的《海上花列傳》改編,由侯孝賢執導,梁朝偉、劉嘉玲、李嘉欣主演。
上映年份:07年
電影:《色,戒》
簡介:李安執導,梁朝偉(易先生)、湯唯(王佳芝)主演。 |
如此濃烈的「色」,如此肅殺的「戒」
龍應台 中時 25/09/07
「所有的尺寸都是真的,包括三輪車的牌照和牌照上面的號碼。」李安說。
我問的是,「色戒」裡老上海街景是如何拍出來的。他說,他的研究團隊下了很深的工夫,而上海製片廠也大手筆地重現了上海老街。
搶救一段灰飛煙滅的歷史
「建築材料呢?」「也是真的。」
我已經覺得不可思議了,但是再追一句:「可是,街上兩排法國梧桐是真的嗎?」
「一棵一棵種下去的。」李安說。
他提醒我,第二次再看時,注意看易先生辦公室裡那張桌子。民國時代的桌子,他找了很久,因為大陸已經沒有這樣的東西。桌上所有的文具,包括一只杯子,都費了很大的工夫尋找。
「你有沒有注意到易先生辦公桌後側有一個很大的雕像?」
啊?沒有。
「是鍾馗。搞特務的都會放個鍾馗在辦公室裡。」
李安並非只是在忠實於張愛玲的原著,他是在設法忠實於一段灰飛煙滅的歷史。易先生進出的門禁森嚴的後巷,還真的就是當年七十六號特務頭子之一李士群的住宅後巷。
香港又怎麼拍的?香港的老街根本拆光了,大學生坐電車那些看起來像中環德輔道的鏡頭,怎麼來的?
「那是檳城和怡保。那裡的街屋和老香港一樣,但是保留得很完整,只是馬來西亞的屋頂是斜的,所以要作些電腦處理。」
戲裡戲外 人生層層交織
「那電車怎麼來的?」
「特別做的,真的電車。」
學生演戲的部分,是在香港大學陸佑堂裡頭拍的。一九一 ○ 年代的建築,立在山頭,仍舊風姿綽約。拍學生演戲的那一段,李安覺得全身起雞皮疙瘩,因為影片裡的一切,都是他自己在台北國立藝專第一次演話劇時所經歷的:大學禮堂的舞台,純真年輕的學生,從演戲裡頭發揮自己又找到自己的奇異經驗,演完以後大夥興奮地去吃宵夜,空空的街上下著小雨 ...
李安在敘述,我看著他的眼睛,很大的眼睛,溫煦、誠懇,但是很深刻。這裡有好幾層的人生和故事交叉重疊了:二十歲的李安和二十歲的王佳芝、鄺裕民,過去的年輕演員李安和現在的年輕演員湯唯。從前和此刻,戲裡和戲外,劇本和人生,層層交織。
在尋找易先生的辦公桌時,浮現在李安腦裡的是「小時候爸爸會用的那種桌子。」「色戒」在尋找的,是爸爸的時代會看的電影,會哼的歌,會穿的衣服,會擺在書架上的書,還有民國的口音。一口京腔普通話的湯唯得上課改學南方的國語。梁朝偉、王力宏、湯唯上了三個月的課,要讀「未央歌」、「藍與黑」,要看尤敏主演的「星星月亮太陽」,要聽當時的流行音樂,要讀戴笠和胡蘭成的傳記和作品,要熟悉張愛玲作品裡的每一個字,要進入一個有縱深的、完整的歷史情境。
現在若不拍 就會永遠沉沒
很深地「浸泡」在那個歷史情境裡,李安說,拍到後來,幾乎有點被「附身」的感覺。「是張愛玲的作品找我,不是我找它。這段歷史,就是要被留下來。」
「可是他們這個年齡的人距離那個時代,太遙遠了。」似乎說得口都乾了,他喝了一口茶,繼續,「我們這一代還知道一點點,我們這一代不拍這電影,將來,就永遠不可能了。」
我看著李安。這是香港中環的四季酒店,接近晚上十一點,我突然發現了「色戒」是什麼。
它是李安個人的「搶救歷史」行動。也許是張愛玲小說裡人性的矛盾吸引了他,也許是張愛玲離經叛道的價值觀觸動了他,也許是小說的電影筆法啟發了他,但是,真正拍起來,卻是一個非常個人的理由,使得他以「人類學家」的求證精神和「歷史學家」的精準態度去「落實」張愛玲的小說,把四 ○ 年代的民國史 ── 包括它的精神面貌和物質生活,像拍紀錄片一樣寫實地紀錄下來。他非常自覺,這段民國史,在香港只是看不見的邊緣,在大陸早已湮沒沉埋,在台灣,逐漸被去除、被遺忘,被拋棄,如果他不做,這一段就可能永遠地沉沒。他在搶救一段他自己是其中一部分的式微的歷史。
把張愛玲褪色的膠捲還原
「話劇團的部分在港大陸佑堂拍,你知道陸佑是什麼人嗎?」
他搖頭。
「你記得民國五十三年,有架飛機因為劫機在台中附近掉下來,死了五六十個人,很多電影圈的重要人物,裡面有個人叫陸運濤?」
「當然知道,」李安說,「他是電懋電影的創立人,『星星月亮太陽』就是他的。他那時先來花蓮,還有雷震跟趙雷,我那時九歲,還跟他們一起照相,印象很深刻。」
「陸佑,就是陸運濤的父親。」
啊 ... 他不說話了,可是我們可能都在想一樣的事情:歷史的許多蛛絲馬跡,看似互不相關,卻會在你毫無準備的時候驀然浮現,彷彿它找到了你。張愛玲在一九三九年拎著一支大皮箱來到港大校園,許地山是她的系主任。戰火開打時,她在陸佑堂的臨時醫院裡作學生看護,外表清純的女學生心裡深藏著一個人性X光照相機,喀擦喀擦拍下人世的荒蕪。二十幾歲的港大女生張愛玲,是否料到七十年後在陸佑堂,有個李安試圖把她褪色的膠捲還原?
床戲演得那樣真實,那樣徹底,使我對兩位演員肅然起敬,但是,如果不是演員對導演有極度的信任,這樣沒有保留的演出是做不到的。李安是如何說服演員在這部電影裡,激烈而直接的性,是必要的呢?
我相信它的必要。
張愛玲的這篇「不好看」的小說,之所以驚世駭俗,主要是因為小說中違反世俗的黑白不分、忠奸不明的價值觀。一般的作者去處理女特工和漢奸的故事,難免要寫女特工的壯烈和漢奸的可惡。張愛玲的女特工卻因為私情而害了國事,張愛玲的漢奸,也不那麼明白地可惡,長得「蒼白清秀」,最貼近的描述,透露的倒有幾分可憐:「此刻的微笑也絲毫不帶諷刺性,不過有點悲哀。他的側影迎著台燈,目光下視,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頰上,在她看來是一种溫柔憐惜的神氣。」
獵人與獵物 角色很弔詭
更「嚴重」的是,女特工之所以動情,那情卻也不是一般浪漫小說裡的純純的愛,而是,性愛。「事實是,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個熱水澡,把積鬱都沖掉了,因為一切都有了個目的。」征服一個男人通過他的胃,「到女人心裡的路通過陰道。」如果王佳芝背叛了她的同志,是由於她純純的愛,她還可能被世俗諒解甚至美化,但是,她卻是因為性的享受,而產生情,而背叛大義,這,才是真正的離經叛道,才是小說真正的強大張力所在。「她最後對他的感情強烈到是什麼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他們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系,虎與倀的關系,最終極的佔有。」就權力的掌控而言,易先生是「獵人」,王佳芝是「獵物」;就肉體的釋放而言,王佳芝可能是「獵人」,易先生是「獵物」。
因為有如此濃烈的「色」,才會有危險而肅殺的「戒」。易先生把一枚「戒指」圈在王佳芝的手指上,究竟是易先生施「戒」於王,還是王是易先生的「戒」,恐怕是一個辯證關係、互為連環。「虎」和「倀」是什麼關係?「倀」和「娼」又是什麼關係?在小說裡,性寫得隱晦,但是張愛玲彷彿給李安寫了導演指示;「到女人心裡的路通過陰道」,是一個寫在劇本旁邊的導演指示。導演完全看見了性愛在這齣戲裡關鍵的地位,所有的戲劇矛盾和緊張,其實都源自這裡。
性愛精準拿捏 張力瀕斷裂
李安對性愛的拿捏,非常精準。頭一場床戲的暴虐或可被批評為缺乏創意,因為專家會指出,這種性的暴虐在納粹電影裡常會出現,用來凸顯「權勢就是春藥」的主題。但是在其後的床戲中,兩人身體之極盡纏繞交揉而神情之極盡控制緊繃,充分呈現了兩人對自己、對命運的態度:易先生對戰事早有壞的預感,知道自己前途堪虞。王佳芝更是走在火燙的刀山上,命提在手裡。兩人的表情,有絕望的神色,性愛,是亡命之徒的唯一救贖也是最後一搏;加上一張床外面的世界是狼犬和手槍,暗殺和刑求,陰雨綿綿,「色」與「戒」在這裡做最尖銳的抵觸對峙,李安把戲劇的張力拉到接近斷裂邊緣。
張愛玲曾經深愛胡蘭成,胡蘭成曾經傷害張愛玲。張愛玲對於「漢奸」胡蘭成,有多麼深的愛和恨?不敢說,但是在「色戒」裡,王佳芝身上有那麼多張愛玲的影子,而易先生身上又無法不令人聯想胡蘭成。
「色戒」會讓張愛玲塗塗寫寫三十年,最後寫出來,又是一個藏的比露的多得多的東西,太多的欲言又止,太多的語焉不詳,太複雜的情感,太曖昧的態度,從四十年代她剛出道就被指控為「漢奸文人」這段歷程來看,「色戒」可能真是隱藏著最多張愛玲內心情感糾纏的一篇作品。
深度掌鏡 窺見極致藝術
「色戒」,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寫鄭蘋如和丁默?的故事,實際上,那幽微暗色的心理世界,那愛與恨、「獵人與獵物」、「虎與倀」的關係、那「終極的佔有」,寫的哪裡是鄭蘋如和丁默?呢?李安說,他讓梁朝偉揣摩易先生角色時,是讓他把丁默?、李士群、胡蘭成、戴笠四個人的特質揉合在一起的。湯唯演的,是王佳芝和張愛玲的重疊。
性愛可以演出這樣一個藝術的深度, Bravo ,李安。
也談《色戒》
舊電影人 在台灣論壇上發表的評論 ...
剛看完電影《色戒》,又看到此新聞對談網有人談起。又及,看到麻將原本是學(唸)電影的,惊喜之餘,撩起談意,也來湊興一下。
有點奇怪,這一欄是談小說《色戒》抑或談電影《色戒》啊 ? 我想,就算是剖析張愛玲或剖析小說《色戒》,得從電影談起吧!不然有什麼好談的 ? 我意思是說假如談張愛玲,四五十年來隨時可談。然則一些未看過電影的網友,也來侃侃而談,是不是有點失焦 ?
原來,開欄文也不是談電影的,是談張愛玲和李安(有 point ,但散亂)。咦,其他欄也有談《色戒》的,卻多是談文化 / 歷史 / 人文,少談電影 ( 引文不算 ) ,頗令我這個老電影若有憾然。原本對麻將有點期待,結果也失望。麻將要借龍應台文章才能道出對《色戒》的感受。我就從龍應台文章談起。 ---- 《如此濃烈的「色」,如此肅殺的「戒」》(中時 25/09 )
龍應台詮釋《色戒》一文,寫得不錯,但從欣賞 (appreciation) 的角度來看,一部需要詮釋 / 解釋才能令欣賞者 / 觀眾知道其意涵 (message) 的影片,說不上是一部成功的影片。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可歸咎於欣賞者修養不夠,包括不是張迷,包括不熟悉時代背景,等等。然而電影是一种大眾藝術,如果只有少眾如龍應台才看得出其意涵,並不值得恭喜。
鄙人看電影幾十年,略有見聞,亦讀過漢奸事跡,但要看到龍應台寫的,才知道影片原來是這個意思,未免無奈。龍應台說出影片意涵:
>> 「到女人心裡的路通過陰道。」如果王佳芝背叛了她的同志,是由於她純純的愛,她還可能被世俗諒解甚至美化,但是,她卻是因為性的享受,而產生情,而背叛大義,這,才是真正的離經叛道,才是小說真正的強大張力所在。「她最後對他的感情強烈到是什麼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他們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系,虎與倀的關系,最終極的佔有。」就權力的掌控而言,易先生是「獵人」,王佳芝是「獵物」;就肉體的釋欣賞佳芝可能是「獵人」,易先生是「獵物」。 <<
我覺得龍應台所寫出的 ,impact 比電影大幾倍!這証明電影的失敗!當然,電影詮釋 (critic) 的職責是具体指出影片感染力 ( 感動,心靈觸動 ) ,以至解釋影片的感染力。問題是,要影片本身有那一份感染力才成。觀眾當時未必「知道」這股感染力,但要「感覺」這份感染力才成,不然就是影評人的再詮釋 ( 或 over interpret) 而不是 critic 了。
比如,我們看完龍應台的詮釋 (critic) 後,會說:「 yes ,你所說的正正就是我所感覺到的」!而不是:「喔,你不說我倒不知」!更大代誌的是,你重看影片也沒有這種感覺,只內咎於自己不懂張愛玲,或太沒有修養! --- 我不以為這是對的。政治上我們不信服權威,在 ( 電影 ) 欣賞上也不需要信服權威。電影是感性藝術,不是「知性藝術」,看電影是不需要考証能力才能看得懂。
龍應台詮釋《色戒》的主題 ( 假定她是對的 ) ,用我的話語,是:「性愛出賣了義氣及愛國」、「一個複什 / 污穢時代下扭曲的男女所產生的性愛,性愛出賣了義氣及愛國」。假如影片是這個主題的話,李安的描寫是失敗的。
簡單的說明一下怎樣才叫成功,就是,當王佳芝 ( 湯唯 ) 最後在珠寶店說出「快走!」的時候 ( 全劇高潮 ) ,觀眾或恬然而悟,或受 shock 於王桂芝 ( 湯唯 ) 的舉動,高明的觀眾甚至悟出「性愛出賣了義氣及愛國」的這個意涵 (message) ,我請問欄上有那一位網友當時有這種心靈觸動 ? 我沒有,我只有點「意外」,對王佳芝 ( 湯唯 ) 的舉動我只有點「不明所以」。
很多成功的影片都有這種令觀眾心靈觸動的 moment 。例如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 中,最後 the chief 搬起大石砸園而去,觀眾 feel 到「主角爭取自由的勝利」的主題。又如, Rebel Without a Cause(1955) 中 ,最後父親開口叫 james dean 喂葯,觀眾 feel 到「寬容」的主題。《色戒》有沒有 ?
龍應台評《色戒》,是再詮釋 ( 或 over interpret) ( 港語叫解畫 ) 。她大概不知道,「內容深刻」和「表現出其深刻」是兩回事。常言道:「內容定高低,技巧決成敗」。或謂,《色戒》的主題太深奧 ( 注意,深奧不等同深刻 ) ,太複什了,不好理解。這是張愛玲的錯嗎 ? 不是,也是導演的錯。編劇 ABC 有云:「 take it for granted, make it believed 」,不可信的拍成可信的,是電影真締。
《色戒》小說內裡的哲學 ( 哲學不等於主題 )--- 如「性愛出賣了義氣及愛國」和「張愛玲自己的寫照」等等 --- 其錯對性不重要,導演的職責是把它們呈現出來,令觀眾感動。假如功力不夠,或志不在此,就不要碰這個主題。
當然,更有一個可怕的可能性,《色戒》小說的這個主題根本不成立 --- 比如什麼「到女人心裡的路通過陰道」等等。張愛玲寫寫而已,張迷不要當張愛玲是神。假定張愛玲小說的哲學是不成立的,李安又怎能拍得出來 ? 或要費很大勁 make it believed? 更不要說,李安有點功力不及以至志不在此了。
( 另一個假定是,李安影片根本就沒有龍應台所說的主題,那《色戒》就是一部普通片,那就不用談了 )
「到女人心裡的路通過陰道」成不成立,其實沒關係,「 take it for granted, make it believed 」。「到女人心裡的路通過陰道」是一個很有趣的「色慾 / 性慾心理」問題,絕對是一個影片的好題材。一般來說,以現代觀點,女性是愛重於性的,是從愛表達性的。我沒研究過張愛玲,假定張愛玲這這樣顛覆「性與愛」 ( 王佳芝由恨變愛,從性表達愛 ) ,絕對是一個很好的「色慾 / 性慾心理」片的題材。
龍應台詮釋《色戒》:
>> 更「嚴重」的是,女特工之所以動情,那情卻也不是一般浪漫小說裡的純純的愛,而是,性愛。「事實是,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個熱水澡,把積鬱都沖掉了,因為一切都有了個目的。」征服一個男人通過他的胃,「到女人心裡的路通過陰道。」如果王佳芝背叛了她的同志,是由於她純純的愛,她還可能被世俗諒解甚至美化,但是,她卻是因為性的享受,而產生情,而背叛大義,這,才是真正的離經叛道,才是小說真正的強大張力所在。「她最後對他的感情強烈到是什麼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他們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系,虎與倀的關系,最終極的佔有。」 <<
用現代話語,這是一种性心理變態,在外片中,經常看到這類題材。
假如《色戒》主題表達失敗的話,是李安沒有好好考慮片中「性心理變態」實質,是李安沒有好好考慮拍「性心理變態」這一部份,沒有好好考慮拍「用現代眼光看四十年代污穢時代下扭曲男女的性心理變態」這部份。估計,李安 ( 在影片中 ) 沒有四十年代當然也沒有現代「性心理研究」。
我相信李安是個乖兒子,對「性」並不沉迷,描寫性慾,描寫性心理變態,未必拿手,更不要說這樣會袤瀆張愛玲的人物了。
李安是拍色慾,拍性愛場面,不是拍性心理變態。李安拍出亦愛亦敵的的張力,但不是通過「性心理變態」 ( 龍應台所說的 ) ,故此現時角色的內在張力 (internal dramatic tension) 是來自「亦敵亦愛」 ( 梁朝偉則來自恐懼 ) ,而不是來自「性心理變態」。
李安努力營造「心理描寫」,但 basic set up 卻缺乏了「性心理變態」 ( 龍應台所說的 ) ,所以心理戲 ( 湯唯 ) 就落空了,故而床上戲只有 A 片效果而沒有「性心理描寫」效果。只有梁朝偉「沒有明天」的效果,而沒有湯唯複什心理的描寫。
湯唯和梁朝偉的做愛戲,其「蛇足」部份是全片最大的敗筆。所謂「蛇足」,是不需要如 A 片般全功架上陣的,我相信只拍上半身或避過全功架式畫面,也能表達出:
>> 兩人身體之極盡纏繞交揉而神情之極盡控制緊繃,充分呈現了兩人對自己、對命運的態度:易先生對戰事早有壞的預感,知道自己前途堪虞。王佳芝更是走在火燙的刀山上,命提在手裡。兩人的表情,有絕望的神色,性愛,是亡命之徒的唯一救贖也是最後一搏 <<( 龍應台語 )
過火的露骨的做愛戲只製造了銀幕下話題。在這一點上,李安消費了演員,而不是經營角色,殊不可取。
李安沒有刻劃「性心理變態」,從沒有 set up 王佳芝 ( 湯唯 ) 的「性慾性格」 ( 這是我杜撰的詞 ) 這一點可以看出來。王佳芝 ( 湯唯 ) 初次和同志做愛一場,是失真的描寫。李安看來沒有想過一個四十年代中國處女的性觀念 (even 是大學生 ) ,當然也就沒有好好想過,一個少女貞操和愛國發生矛盾時的描寫了。王佳芝 ( 湯唯 ) 初次和同志做愛戲是我看過最荒唐的一場戲。(色戒原著不知怎樣描寫)
話說回來,龍應台所詮釋的「性愛出賣了義氣及愛國」,應該怎樣拍,才不至於那麼「兀突」 --- 到王佳芝最後說「快走」,觀眾才知道她叛國。李安可能受小說所困,要王佳芝看到戒指才識 warning 。
李安竟在基本的敘事技巧上犯了錯誤,電影畢竟不是小說。 By 電影,要在高潮戲讓觀眾「感覺」 ( 心靈觸動 ) 女主角叛國的悲劇性,才叫成功 ( 原著己經錯誤,扣 (tag) 戒指出不到這個效果的 ) ,而前面務必先作鋪排 (hints) ,例如床上戲王佳芝看槍袋一幕,李安就要拍出「獵物愛上獵人」的感覺。到珠寶店一場, Drama 是「女主角掙扎 + 喑殺進行」,觀眾有了底,「女主角掙扎的結果」才好看 ( 心靈觸動 ) ,現在拍成「驚奇」。李安是失手了,被小說害了。
寫到這裡,網上好像少有人和我「以電影論電影」角度談《色戒》,我竟獨彈瑟琶,莫非太行內了 ? 見好就收吧。以下是本來想談的題目。
● 總評:「以電影論電影」,《色戒》不是一部成功的電影,不要被金獅獎嚇著了。 ( 《色戒》不是全無可取,我是以金獅獎的高度作出要求 )---
◎ 假如龍應台說的主題成立,李安拍不出這個主題。原因之一是,沒有 set 好「性心理變態」的主軸。 ( 己寫 )
◎ 王佳芝的角色,沒有「性慾性格」的描寫是缺憾,更大的缺憾是,連人物的思想感情也沒有寫出來 ---both 對家國及性事。王佳芝這個人物有軀殼沒靈魂。
◎ 《色戒》的敘事結構竟然這樣平庸。
◎ 上海及香港的「復古戲」,始終像老外拍中國片,有復古景像但沒有 touch ,龍應台太過譽了。
◎ 麻將說《斷背山》普通,我不敢茍同。《色戒》差《斷背山》太多了。日淪陷之上海,李安付出了很大努力,很可惜,時代氣息要加上時代實質才能勾劃出那個時代。李安只提供大量景像,但拍不出神髓。只有描寫,沒有刻劃。李安拍出日淪陷之上海的外在世界,拍不出出易先生的特務世界。「警衛森嚴」、「到處都是特務」是不夠的 --- 唯一神來之筆是地上躺有被擊斃屍体,但嚴格來說,是景像。
◎ 色與戒的關係,描寫成不成功 ? 影片拍出來沒有 ?
◎ 演員的表現比導演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